細胞因子一般是由受到刺激的細胞產生,主要為免疫細胞。細胞因子具有高效性,在微摩爾甚至皮摩爾都可以起作用。單個細胞因子對免疫的作用取決于如下的條件:局部細胞因子濃度、其受體表達的模式及多個信號通路在免疫應答細胞中的整合。細胞因子作為分子信使,允許免疫系統細胞彼此通信,以產生對靶抗原的協調,在許多疾病中具有調節和效應功能,因此細胞因子及其受體可用于免疫治療。
細胞因子的相關信息:
1.細胞因子的基本特征:為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質,多為糖蛋白;高效性;通過結合細胞表面相應受體發揮生物學效應;可誘導產生,且合成具有局限性;半壽期短;效應范圍小,絕大多數為近距離發揮作用
2.細胞因子作用方式:自分泌(如T細胞產生的IL-2)、旁分泌(如DC產生的IL-12)、內分泌(如TNF)
3.細胞因子的功能特點:多效性(IL-4可同時促進B細胞、肥大細胞和胸腺細胞的增殖)、重疊性(IL-2,7,15均可刺激T細胞增殖)、協同性(IL-5可增強IL-4誘導B細胞分泌的抗體類別向IgE轉換)、拮抗性(IFN-γ可阻斷IL-4誘導B細胞分泌的抗體類別向IgE轉換)、網絡性
4.根據細胞來源可將細胞因子分為淋巴因子、單核因子、脂肪因子等
5.根據結構和功能可將細胞因子分為白細胞介素、集落刺激因子、干擾素、腫瘤壞死因子、生長因子、趨化因子
6.集落刺激因子(CSF)主要包括GM-CSF、M-CSF、G-CSF、EPO、TPO、SCF(干細胞因子)
7.Ⅰ型干擾素包括IFN-α和IFN-β,由病毒感染的細胞和pDC細胞等產生;Ⅱ型干擾素即IFN-γ,主要由活化的T細胞核NK細胞產生;Ⅲ型IFN包括IFNλ1(IL-29),IFNλ2(IL-28A)和IFNλ3(IL28B),主要由DC細胞產生
8.TNF-α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產生,TNF-β主要由活化的T細胞產生,又稱為淋巴毒素(LT)
9.幾乎所有趨化因子都含有2對或1對保守的半胱氨酸殘基(C)形成的分子內二硫鍵,由此可將其分為四個亞家族:C亞家族、CC亞家族、CXC亞家族、CX3C亞家族
10.細胞因子受體可分為Ⅰ型細胞因子受體(血細胞生成素受體家族,有WSXWS基序,通過JAK-STAT轉導信號)、Ⅱ型細胞因子受體(干擾素受體家族,無WSXWS基序,胞外區含有2-4個FNⅢ結構域,通過JAK-STAT轉導信號)、腫瘤壞死因子受體家族(多以同源三聚體的形式發揮作用,主要通過TRAF-NF-KB、TRAF-AP-1通路轉導信號)、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體(IgSFR,又稱為IL-1R家族,主要通過IRAK-NF-KB通路轉導信號,其中集落刺激因子受體胞內區具有酪氨酸激酶PTK活性的結構域,可直接激活Ras、PI3K等多條信號通路)、IL-17受體家族(以同源或異源二聚體的形式存在,由IL17RA、B、C、D、E以不同形式組合而成,其中至少包含一條IL-17RA鏈,胞外區有兩個FNⅢ結構域,胞質區有一個SEFIR基序,主要通過TRAF-NF-KB通路轉導信號)、趨化因子受體家族(又稱為7次跨膜受體家族,屬于G偶聯蛋白受體超家族,多數情況下一種趨化因子受體可結合多個配體,一種配體也可與多個受體結合,為共享性趨化因子受體,但也有例外,CXCR4僅能結合CXCL12)
11.細胞因子受體包括細胞因子結合亞單位與信號轉導亞單位,其中,信號轉導亞單位常可共用,稱為細胞因子受體共有鏈,現已發現共有γ鏈、共有β鏈和gp130
12.特殊細胞因子受體:可溶性細胞因子受體、細胞因子誘餌受體、細胞因子受體拮抗劑